作為國內(nèi)航空航天領域的頂尖學府,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二系的保研競爭向來激烈。2025年的推免季即將來臨,筆者結合近三年二系保研數(shù)據(jù)和在讀研究生真實反饋,為同學們整理出這份保姆級攻略。
一、二系保研三大誤區(qū)
1. 只看職稱不看研究方向:李教授雖頂著博導頭銜,但主要帶博士團隊,每年僅接收1名學碩
2. 盲目追求大牛導師:王院士組里碩士生平均每周工作70小時,抗壓能力差的慎選
3. 忽視實驗室硬件:張老師團隊剛獲批2000萬實驗設備,實操機會遠超理論組
二、2025重點推薦導師名單
1. 陳XX副教授(控制方向)
課題組特點:校企合作項目多,研二可進航天院所實習
招生偏好:數(shù)學建模競賽獲獎者優(yōu)先
聯(lián)系竅門:每周三下午開放辦公室咨詢
2. 劉XX研究員(導航方向)
課題組特點:人均1篇EI論文保底
“躲雷”提醒:要求提前半年進組
學生評價:"手把手教論文寫作,但出差頻率較高"
三、聯(lián)系導師黃金時間表
5-6月:整理個人成果集(附模板:績點+項目+技能樹)
7月初:首次郵件聯(lián)系(附成功案例:"關于XX技術應用的請教")
8月中旬:實驗室參觀(記得帶紙質(zhì)簡歷)
9月推免前:確認名額的3個話術技巧
常見問題:
Q:六級480分能報嗎?
A:趙老師團隊明確要求500+,但孫老師組可用雅思6.5替代
Q:本科非211有機會嗎?
A:近兩年有3位雙非學子通過專利成果逆襲
個人覺得:去年二系保研錄取率僅18.7%,建議同步關注3個備選導師。下期將帶來《北航保研面試10大送命題破解秘訣》,有需要的同學可在評論區(qū)留言催更。
北航保研失敗者的5個血淚教訓
和幾個北航的學弟學妹聊天,發(fā)現(xiàn)好多人對保研的認知還停留在“成績好就能穩(wěn)過”的階段。作為一個當年踩過坑的““上岸人””,今天必須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——保研這趟車,沒你想的那么簡單!下面這5條親身經(jīng)歷的教訓,希望能幫你少走彎路。
一、以為專業(yè)課分高就萬事大吉?選修課才是隱形炸彈
我們系有個哥們,專業(yè)課平均分89,結果保研名單出來直接傻眼:兩門選修課差點掛科,直接把績點拉低了0.3。北航的保研算分規(guī)則里,所有課程都要納入績點計算,包括體育、思政這些“看起來不重要”的課。特別是大一、大二的通識選修課,很多人隨便選個“水課”混學分,結果老師給分嚴,直接翻車。
建議:從大一開始就要像對待專業(yè)課一樣認真選課,多打聽學長學姐的給分情況。別覺得“60分萬歲”,每門課至少保證80+才穩(wěn)妥。
二、臨時抱佛腳的競賽經(jīng)歷最吃虧
隔壁宿舍的小王,大三下學期突然醒悟要搞競賽,結果全國大學生數(shù)學建模比賽交了個半成品,互聯(lián)網(wǎng)+創(chuàng)業(yè)大賽隨便湊了個項目,最后保研面試時被老師問得啞口無言。現(xiàn)在保研競爭白熱化,評委更看重持續(xù)性的科研或競賽成果。
真相時刻:大二就要開始規(guī)劃!跟著導師做課題、參加實驗室項目,哪怕只是打雜,積累半年都比臨時參賽強。重點不是證書數(shù)量,而是能講清楚自己做了什么、學到了什么。
三、推薦信寫成“夸夸群”直接涼涼
親眼見過有人拿著模板化的推薦信,滿篇都是“該生表現(xiàn)優(yōu)異”,結果被面試老師當場質(zhì)疑:“你說他創(chuàng)新能力強,具體在哪個項目里體現(xiàn)的?”現(xiàn)在老師們早看膩了套路,推薦信必須要有具體案例支撐。
正確操作:提前三個月聯(lián)系推薦老師,帶著自己的課程作業(yè)、競賽成果去辦公室詳談。最好能提供素材草稿,讓老師補充細節(jié)。比如“在XX項目中獨立完成了算法優(yōu)化,使實驗效率提升40%”這種硬核描述。
四、面試死記硬背模板不如“說人話”
去年有個女生背了三天英文自我介紹,結果面試時老師突然用中文問:“你剛才提到的無人機導航項目,如果遇到強電磁干擾怎么辦?”她當場卡殼。北航的導師特別反感“表演式回答”,他們要的是真實的研究思維。
救命錦囊:提前找直系學長模擬面試,重點準備這三個問題:
1. 你在這個項目里到底解決了什么具體問題?
2. 如果重新做一次會改進哪里?
3. 為什么選擇我們實驗室而不是隔壁清華的同類方向?
五、錯過這三個關鍵時間點等于白干
1. 5月的夏令營預報名:很多頂尖實驗室的“內(nèi)定”名額這時候就放出來了,等正式通知出來再申請就晚了。
2. 8月的導師見面會:別傻等學院安排,直接去目標實驗室“蹲點”,幫著師兄師姐打下手都比在家干等強。
3. 9月系統(tǒng)開放前一周:這時候一定要每天刷三次學院官網(wǎng),去年有人因為錯過材料提交時間,準備了半年的成果直接作廢。
最后說句扎心的話:保研就像打游擊戰(zhàn),信息差才是決勝關鍵。多混實驗室、多請教學長、哪怕去教研室蹭個座位,都比自己閉門造車強。那些表面說著“隨便試試”的人,背地里早把導師的朋友圈翻了個底朝天。
(看完記得轉(zhuǎn)發(fā)給明年要保研的同學,有些坑真的沒必要親自踩一遍)
暫無評論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