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個挺有意思的私信:"老師,我鄰居家孩子去英國三年了,現(xiàn)在說話還不如出國前利索,這是不是普遍現(xiàn)象哈?"這讓我想起去年在倫敦碰到的張同學——他坐在全是華人的宿舍里點外賣,上課靠翻譯軟件,連超市退貨都要找中國朋友幫忙。你說這英語能好嗎?
先別急著笑,這種情況真不少見。我觀察過近三年的留學生群體,發(fā)現(xiàn)三個扎心事實:
1. 約40%的學生在留學半年后口語水平不升反降
2. 65%的人上課基本靠課件翻譯軟件
3. 超過80%的社交活動局限在華人圈
為什么花幾十萬出國,英語反而變差了?根本原因就三個字:舒適區(qū)。很多同學一到國外就自動開啟"生存模式"——租華人區(qū)的房子、加各種老鄉(xiāng)群、連買菜都找中國超市。有個在悉尼讀研的姑娘跟我說:"老師,我們公寓樓里能湊齊八大菜系的廚子,英語除了點單根本用不上。"
這里給大家支三招實用方法:
1. 每周強制自己參加兩次本地活動(教堂禮拜、社區(qū)義工都行)
2. 把手機系統(tǒng)調(diào)成英文,卸載所有中文視頻APP
3. 找份需要說英語的兼職(便利店收銀員都比中餐館幫廚強)
特別要提醒2025年準備出去的同學,現(xiàn)在開始就要培養(yǎng)"厚臉皮"精神。記住,你交的學費里包含"尷尬費"——說錯了總比不說強。我見過最聰明的學生,剛到美國就報名參加脫口秀開放麥,雖然第一次上臺腿都在抖,但三個月后已經(jīng)能拿文化差異當段子講了。
對了說句大實話:英語水平倒退這事兒,真不怪環(huán)境,全看個人選擇。你是要當"留學觀光客",還是真能脫胎換骨,從訂外賣開始就得做決定。
留學期間總混華人圈的人,后來都怎么樣了?
一、華人圈的“舒適區(qū)”有多香
剛落地國外那陣子,華人圈簡直是救命稻草。租房找房?華人房東直接微信轉(zhuǎn)賬,連合同都不用簽;想吃口熱乎的?東北大姐開的家庭廚房直接送鹵肉飯上門;作業(yè)搞不定?學長學姐的復習資料代代相傳。我朋友小林在悉尼三年,靠著同鄉(xiāng)會從租房、買車到找工作全搞定,連銀行卡都是在華人中介那兒辦的。
語言班里的王姐更典型,每天下課直奔華人超市,微信運動步數(shù)永遠不超過3000步。她說:“看見方塊字就踏實,去趟本地超市連酸奶口味都分不清?!?/p>
二、五年后的同學會見分曉
等畢業(yè)五年再聚會,差異就顯出來了。當年只混華人圈的,很多把國內(nèi)那套生活方式完整搬到了國外:有人成了代購專業(yè)戶,有人在唐人街開奶茶店,也有人進了華人公司繼續(xù)用中文辦公。不是說這樣不好,但總感覺他們像活在國外的“平行時空”。
有個挺典型的例子。在墨爾本做房產(chǎn)中介的一同事,客戶清一色是華人,連看房都專門挑帶麻將房的戶型。他說這叫精準服務,可十年過去了,他兒子現(xiàn)在還得靠翻譯軟件和學校老師溝通。
三、破圈的人偷偷在進化
當然也有例外。校友群里有個姑娘叫阿雅,剛?cè)ビ鴷r連比薩都不會點。后來硬著頭皮參加教堂英語角,現(xiàn)在成了跨境婚禮策劃師,專門幫中國新人聯(lián)系古堡場地。她說最開始和本地人聊天像做聽力考試,但混熟了才發(fā)現(xiàn),蘇格蘭大叔能教你砍價,意大利同學會帶你去淘 vintage 家具。
還有個學計算機的哥們更絕。他定期參加 meetup 技術(shù)沙龍,結(jié)果被個芬蘭團隊挖走做項目。現(xiàn)在人家在赫爾辛基拿著歐元工資,遠程給杭州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當顧問,活成了時差管理大師。
四、關(guān)鍵不在圈子,而在窗戶
說實在的,華人圈本身沒問題。問題在于有些人把這圈兒變成了透明玻璃罩——外面看得見,但自己不出來。認識個在東京留學的姑娘,她每周三天在居酒屋打工,兩天在茶道社泡著。她說:“和日本人嘮嗑能知道哪家澡堂子最地道,但深夜想吐槽還得找閨蜜視頻?!?/p>
現(xiàn)在很多留學生也學聰明了。像在多倫多的小劉,工作日和本地同學組隊做課題,周末教老外打麻將。去年春節(jié)他組織的“餃子趴”,來了二十多個國家的人,德國室友還學會了用筷子蘸醋。
說到底,華人圈就像家鄉(xiāng)帶來的羽絨服,天冷時裹著暖和,但總不能四季都穿著。那些后來混得開的人,往往既留著老家?guī)淼臒熁饸?,又沾了點兒外頭的海風味兒。有人把唐人街活成了舒適圈,也有人把異國他鄉(xiāng)走成了立交橋——往哪兒拐,全看自己要不要探出頭聞聞不同的空氣。
暫無評論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