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有人問,"2025年出國留學是不是穩(wěn)賺不賠?"先別急著交中介費,今天說點大實話。去年我表弟在倫敦租房,原本說好每月800磅的房子,簽合同時直接漲到1200磅,房東甩了句,"明年留學生配額要變,現(xiàn)在不定就沒房了。"

政策變化比天氣預報還快。美國部分州去年突然取消STEM專業(yè)OPT延期,導致上千留學生被迫改道加拿大;澳洲八大名校今年集體上調學費,商科漲幅最高達15%。更別說某些國家簽證政策朝令夕改,上周剛公布的優(yōu)先專業(yè)清單,下周可能就作廢。

說幾個實用建議,第一盯緊各國移民局官網,比如英國gov.uk每周三更新政策;第二備選方案至少準備3個,別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;第三存款證明多備30%,匯率波動能要人命。去年有個學生申香港,臨辦簽證發(fā)現(xiàn)保證金差2萬,急得把游戲本都賣了。

學姐提醒,留學規(guī)劃師不會告訴你,很多學校在縮招本地生保國際生比例。去年曼大經濟系本地生錄取率跌到11%,國際生反而漲到39%。但這意味著課堂質量可能打折,畢竟老師要照顧不同水平的學生。

留學中介不會說的五個真相

留學中介不會說的五個真相

1. 費用可能比你想的“復雜”

中介費明面上看著統(tǒng)一,但實際花銷可能翻倍。比如,有的機構會把“申請費”“材料郵寄費”“簽證指導費”拆開單獨收,甚至推薦你參加他們的高價語言培訓。更坑的是,有些中介和國外學校有合作,把你送到指定院校能拿返傭,但他們不會告訴你這筆錢的存在。所以簽約前一定問清楚,總費用包含哪些項目?后續(xù)還有沒有隱藏收費?

2. 服務內容其實很“基礎”

很多中介會吹噓“全程VIP服務”“個性化規(guī)劃”,但實際操作中,他們的服務可能僅限于填表、傳材料。比如文書寫作,說是“專業(yè)老師輔導”,結果只是套模板,甚至直接機翻。更現(xiàn)實的是,中介手上學生多,分配到每個人的精力有限,遇到問題可能拖沓處理。交錢前最好問清楚,文書修改幾次?能不能和文書老師直接溝通?

3. 成功案例可能有“水分”

中介掛在官網的“哈佛offer”“常春藤錄取”,看著光鮮,但未必全靠他們的本事。有的案例是學生自身條件過硬(比如GPA 3.9+、國際競賽獲獎),中介只是順手“蹭功勞”。還有些機構會買斷優(yōu)秀學生的申請資料,包裝成自己的成果。別光看案例,多問問,和我背景類似的學生,你們去年申到了哪些學校?

4. 合同里的條款會“坑人”

簽約時如果不仔細看合同,后續(xù)可能吃啞巴虧。比如,有的合同里寫“保底院校必須接受錄取,否則不退款”,但保底學??赡苁桥琶麡O低的合作院校;再比如“申請失敗退50%費用”,但“失敗”的定義可能是“沒申到前50”,而學生原本能進前100。建議找懂法律的朋友幫忙看合同,重點盯退款條件、服務明細和免責條款。

5. 后續(xù)服務基本靠“自助”

交完錢、拿到offer后,很多中介的態(tài)度會180度大轉變。比如接機安排、宿舍申請、選課指導這些“售后”服務,要么敷衍了事,要么直接推給學校官網。更夸張的是,有的中介連簽證材料都懶得核對,導致學生被拒簽。簽約前不妨直接問,簽證輔導包幾次?到國外后有問題還能不能找你們?

說到底,找中介的核心原則就一條,別把他們當“救命稻草”。自己的成績、經歷才是硬道理,中介頂多是幫你省時間的工具。多對比幾家,聊的時候錄音留證,交錢前把細節(jié)摳到最細,才能少走彎路。